生物顯微鏡解釋了達爾文的失敗
新聞來源:未知 發(fā)布時間:2011/11/29 15:06:22
在沒有現代的
生物顯微鏡之前,人們對于科學界微觀的探索還僅僅停留在猜測。
人到底是不是猴子變的,多少年來爭論不休。現在翻開達爾文曾經說過的話,就會大吃一驚:別瞎折騰了,人家達爾文自己已經有了結論!
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,生物對他來說好比是黑匣子,他完全不明白生物在分子層面的精密組織,以為細胞非常簡單,很容易從無生命的物質演化而來。
對于推算出來的理論,達爾文本人也不是底氣十足,所以他才說:「如果可以證明有任何復雜器官不可能通過無數、持續(xù)、微小的改變形成的話,我的理論將絕對失敗。」
九十年代中期,電子
生物顯微鏡及生化技術的發(fā)展,讓科學家們在鏡頭下看到了生命的基本單元「細胞」是那么復雜而不可思議,用肉眼就能證明達爾文理論的失敗。
這當然不是達爾文的錯,他那個時代沒有電子
顯微鏡,生化技術也不夠發(fā)達。如果他能活到九十年代,他自己就會站出來說:對不起,我那套理論純粹誤導世界,請趕快拋棄它。貝希教授替達爾文糾錯
幫達爾文糾正這個大錯的是一位美國生化專家貝希。貝希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黎海(Lehigh)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,他在1996年出版了震撼世界科學界的著作《達爾文的黑匣子》。
貝希教授說,面對現代生化學所揭示出來的極為復雜的細胞結構,科學界似乎完全癱瘓了。無論在哈佛大學、國家衛(wèi)生院或美國科學院、甚至在一切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,沒有一個人能詳細講明,像如此復雜精密的生化系統是如何以達爾文的進化方式演變而來的。
貝希說,當細胞以如此復雜的結構組合在一起時,這絕不是偶然中能發(fā)生的。即使一個單細胞,其結構也極為復雜,猶如一個小型的大都市一般。
一個單細胞,猶如一個小型的大都市一般!
針對達爾文的推算性進化論,貝希用充份的有證據的科學實驗予以推翻,貝希解釋說,「不可還原的復雜性」的概念,意即一個由多個部分組成的系統,若缺少任何一部分,這系統就會失去原有功能,那么這系統就有不可還原的復雜性。
問題在于,1996年貝希就打開了達爾文的黑匣子,如今,全世界至少有十五種文字的譯本,而且《達爾文的黑匣子》面世第一年就印發(fā)了十七版,銷售超
過四萬五千冊,第四年仍超過兩萬冊。那么,13年以后,到了2009年,為什么相當相當多的人依然認為自己是猴子進化來的呢?這究竟是誰的錯?
由這個問題想到的,擁有一臺現代的生物顯微鏡是多么的重要啊!
本文由
上海光學儀器廠北京分公司原創(chuàng)